作者:余飞
01
就业保卫战,拉开序幕
新一轮就业保卫战,开始了。
7月9日,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》。
全文共7大类,19个小类。
制图:城市财经;资料来源:中国政府官网
政策包括扩大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支持范围、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、实施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等。
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就业,特别是针对中小微企业和重点群体。
其中真金白银的支持措施有三条:
扩大社会保险补贴范围,对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企业给予个人缴费额25%的社会保险补贴。
加力落实一次性扩岗补助,对吸纳特定年龄段失业青年就业的企业给予每人不超过1500元的一次性补助。
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,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吸纳更多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就业。
此外,这一次文件还加强了就业援助兜底:
强化就业援助,兜底保障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。
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,提供就业创业服务、就业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。
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,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,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。
文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总结:
通过财政支持、社保减免、技能培训、精准服务等多重手段,系统性稳定就业市场,重点保障中小微企业、青年失业人员、困难毕业生等群体,同时强化资金监管与政策落实,构建“就业友好型”发展模式。
政策强调短期纾困与长期能力建设并重,最终目标是通过稳就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与社会稳定。
02
就业是稳定的自变量
在黑天鹅干扰、地方债、房地产问题发酵,以及全球地缘局势加剧,叠加关税战、贸易战爆发的局面下,过去几年我们的就业市场呈现波动式压力。
稳就业、保就业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。
过去几年,中国也连续发布了多项保就业大招。
比如2023年7月份国务院就发布了《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》,共计31条措施。
当年11月份,央行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、财政部、工信部、发改委、证监会、外汇局、全国工商联联合又发布了《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》。
促进民营经济发展,就是加强就业的安全底座。
因为民营经济是吸纳就业的 “主力军”,贡献了80%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。
就业之所以重要,因为它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韧性,也是影响社会安定的最重要因素。
就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,而收入增长是消费的基础。高就业率意味着更多家庭具备消费能力,能拉动内需(如住房、教育、医疗等),形成 “就业→收入→消费→企业盈利→扩大生产→更多就业” 的良性循环。
反之,失业会导致消费萎缩,抑制经济增长动力。
失业(尤其是青年失业)容易引发焦虑、不满等情绪,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。历史经验表明,高失业率常与犯罪率上升、社会冲突增加相关联。
反之,充分就业能增强社会凝聚力,让个体感受到自身价值与社会归属感,降低社会治理成本。
用数学术语来说,就业就是稳定的自变量,或者说稳定是就业的函数。
所以,保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地方层面上,中国经济第一强省广东,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累计34.86万人,同比上升9.3%。
最近广东省又发布了《2025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》,明确提到:
全省提供公务员岗位不少于1.9万个,事业单位岗位不少于5.5万个。推动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自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,加快招聘(录)进度,8月底前完成招聘(录)工作;全省国有企业力争全年新招用高校毕业生不少于2万人,其中省属国有企业招用不少于8000人。
引导不少于2万高校毕业生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就业,按规定落实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、就业补贴等政策。对小微企业招用毕业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,按规定落实社保补贴。
安徽省在5月末更是提出了宏伟目标:
今年,我省持续挖潜扩容就业空间,全年将挖潜扩容就业岗位110万个以上。
去年安徽省的新增就业人数75.95万人。
03
考公考编热浪来袭
除了政府在努力外,毕业生以及高考生也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未雨绸缪。
河北省秦皇岛市最近公布了一组数据:
2025年该市事业单位招聘报名人数达到创纪录的47649人,其中完成缴费确认35019人,较去年激增9691人,增幅高达38.26%。
这一数字超过了当地高考报名人数。2025年该市共有25515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,较去年减少2357人。
此外,国家公务员局披露的数据显示,2025年国考共计划招录3.97万人,招录人数与2024年的3.96万人基本持平,但报考人数相较于2024年的303.3万人,增加了38.3万人。
智联招聘去年发布的《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》显示:
2020-2024年,期望进入国企的毕业生比例连年上升,近半数(47.7%)的2024届毕业生希望进入国企工作。
“体制外”民企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则持续下降,期望进入的毕业生从2020年的25.1%跌至2024年的12.5%。
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。
2020年之前,体制内人员下海创业是潮流,如今风向彻底变了,考公考编成为了香饽饽。
如果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根据环境的“临时起意”,那高考生们越来越倾向于考公考编对口学校,则是真正的未雨绸缪。
财新网最新发布了一篇报道《 高分考生弃985名校,卷向考编考公对口院校|教育观察 》,文章的核心意思是:
高考生选择考编考公对口院校,成为了一种新风向。
财新网此文还列举了一些考公考编对口院校录取分数线超越985重点高校的案例。
2025年上海海关学院05专业组在江苏省物理类的提前批次投档最低分为657分。根据江苏省2025年高考一分一段表,657分在全省物理类考生中位列第2618名,这一位次已超过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在江苏的录取最低位次(2662)。该校04专业组在江苏物理类提前批次投档最低分数为648分,超过香港中文大学04专业组的645分。
除了上海海关学院,像浙江警察学院、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等带有事业单位、公务员“上岸”优势的院校,近年录取分数也保持在高位。
04
体制内人员越减越多
涌起的考公考编热浪,与时代浪潮逆行。
2020年以来机关单位精简才是主流。
早在2020年,财政吃紧的山西省就选取了忻州市河曲县、临汾市浮山县、太原市娄烦县、吕梁市石楼县、晋中市榆社县、长治市黎城县6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开启整编改革试点。
并且在2021年提出,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,机构精简59%,编制精简59%。
2023年年初,官方发布了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》中明确提出:
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 精简5% 的目标,还要求地方也要着手精简。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减工作,由各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。县、乡两级不作精减要求。
其中提到县乡两级不做要求。
2024年,县乡两级的机关人员精简也纳入。
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文件中,明确提出:
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。
2020年山西省拉开机构编制改革以来,全国机构编制改革结果到底如何?
从各地披露的情况来看,编制内都在精简。
玛多县官方“玛多融媒”披露:
玛多县将改革前的25个党政机构整合设置为20个,其中党委机构6个、政府工作部门14个,较改革前精简了5个机构,精简比例为20%。
里面究竟有没有裁剪编制人员,裁剪了多少,没有公布。
太原市娄烦县,改革前35个机构,改革后精简了13个,只保留了22个机构,相当于精简了37%。事业单位从之前的62个精简至40个,精简了35.5%。
而娄烦县2022年的GDP为45亿元,常住人口88850人,财政收入8.8亿元。
制图:城市财经;根据公开报道梳理
在精简之下,娄烦县精简人员编制341名,下沉乡镇人员编制56名,节约人员经费3410余万元,运行经费约990万元。
石楼县精简力度同样大,党政机构精简了37.1%,事业单位精简了31.1%。节省了5000多万元的开支,人员经费减少了2200多万元。
河曲县、浮山县亦是如此。
去年4月份澎湃新闻报道,已经有多地公布了这一轮行政精简的比例,2%到5%不等。
比如四川内江市发布的《内江市机构改革方案》提出,结合部门职责任务和履职情况,按照3%比例对市级行政编制进行核算精减。
河南省漯河市发布的《市直机关行政编制精减和核定专项方案》提出,对市直机关行政编制采取“一刀切”的办法,统一按3%的比例精减,共精减54名。
甘肃省发布的《甘肃省行政编制精减方案》,按照5%的精减比例,扎实推进行政编制精减工作。
然而 这些被精简的体制内人员去哪了?是被裁了?还是平调去别的机关单位了?
官方对此没有任何报道,主流媒体也没有报告过他们的去向。
不过从住建部、财政部与央行联合发布的年度公积金报告中得到结论是,体制内人员越减越多。
来看两张图,第一张是《全国住房公积金2023年年度报告》中披露的各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,第二张则是2020年的数据。
来源:《全国住房公积金2023年年度报告》
来源:《全国住房公积金2020年年度报告》
2024年年度报告也公布了,但这一次却没有再公布详细的“分类型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”,仅公布了一个笼统的表格。
来源:《全国住房公积金2024年年度报告》
从2024年的数据中,我们仅能获得一个信息,2024年公积金实缴人数17628.75万人,比2023年多了174.07万人。
从2020年与2023年两张数据图对比可以获得的信息是:
第一,截至2023年末,全国72万个国家机关、事业单位,一共为4835.9万人缴存了住房公积金。这些人,就是严格意义的体制内人员,是吃财政饭的人员。此外,还有国有企业27.12万个,一共为3054.97万人缴纳公积金,这些人虽然不是吃财政饭,而是市场饭+垄断饭,但同样都是体制内人员。
所以,以2023年年末数据来看,当下狭义的体制内人员,有编制、吃财政饭的(政府机关+事业单位)一共是4835.9万人。广义的体制内人员(加上国企),是7900万人。
这一数据只少不多。因为不少政府机关、事业单位,有临聘、劳务派遣人员(比如部分辅警)。他们长期在政府机关、事业单位上班,但劳动合同不是直接跟“体制内”签的,所以在公积金缴存上无法体现。
这部分人到底有多少?尚未看到准确数据,有专家估计在数百万人,甚至可能达到千万级。
第二,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数量的确减少了,但人员在增加。
2023年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72.05万个,2020年为72.61万个,三年减少了5600个。
但吃财政饭的体制内人员2023年4835.9万人,2020年为4513.36万人,三年增加了322.54万人。
此外,虽然不是吃财政饭而是吃“市场饭+垄断饭”的国有企业数量,从2020年的21.57万个增加至2023年的27.12万个,三年增加了5.55万个。人员从2020年的2907.38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3054.97万人,三年增加了147.59万人。
以此计算,广义体制内人员(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)过去三年不仅没有减少,还合计增加了470.13万人。
换句话说,过去三 年机构编制改革,体制内人员越改越多。
如此看来,改革的力度还需要加大,还需要诚意。
相比于越南,我们的力度需要加强。
越南今年发布了惊人的行动:
越南将把省级行政单位数量减少50%左右,地方机构数量减少70%以上!
有人计算了一下,越南总人口约1亿人,63个省市平均下来,一个省级行政区大约159万人;每个省级区域的面积为5238平方公里。也就是说,越南一个省级区域的管辖面积和人口,只相当于中国2个正常的县。设立这么多行政区域,的确没有必要。
而将省级行政单位数量减少50%,地方机构数量减少70%,越南将在未来5年削减五分之一的公共部门职位。政府机构将精简为14个部和3个局,同时撤销13个综合司、738个司局和3303个分局,撤销201个事业单位,预计有10万名国家公务员遭遇裁员或提前退休。
回顾历史,每一个朝代发展过程中都遭受过冗员的困扰,承平日久,官员队伍指数级增长,国家财政压力支出极速膨胀。
宋朝仁宗年间由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,神宗年间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,目的之一就是裁撤冗员,为国家减少财政支出。 清朝雍正年间的整顿吏治,同样如此。
当然:
一方面,时下的就业环境掣肘着机关单位精简。
另一方面,改革的阻力肯定很大,毕竟是要牵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。
但纵观中国历史,每一个王朝承平日久,改革都是必选项,没有其他选项。
中鑫优配-中鑫优配官网-浙江省配资公司-线上配资开户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